浙江大学文学院(筹)数字人文研究中心成立暨文史大数据实验室项目启动仪式

(“大数据与学术地图”公众号消息)2022年6月18日上午,浙江大学文学院(筹)数字人文研究中心成立暨文史大数据实验室项目启动仪式于浙江大学圆正启真酒店求是厅隆重举行。本次仪式由浙江大学文学院(筹)党委书记李铭霞主持。来自哈佛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的线上嘉宾和浙江省社会科学联合会、浙江省社科院、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大学、中国计量大学、浙江省工商大学、杭州师范大学、阿里巴巴等本省专家和社会各界人士约80多人出席了本次会议。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盛世豪、浙大党委副书记叶民、哈佛大学前教务长包弼德教授、北京大学廖可斌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左东岭教授、清华大学刘石教授分别作了致辞。

浙江大学文学院(筹)“文史大数据实验室”是2022年5月首批入选的浙江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团队成员主要由文学院、地理信息科学研究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师生组成。实验室关联一个中心、两个平台。一个中心指的是“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两个平台分别是“学术地图发布平台”(https://amap.zju.edu.cn) 和“智慧古籍平台”(https://csab.zju.edu.cn)。将依托海量中国文史数据,展开空间分布可视化分析与智慧化古籍数据库建设。

“学术地图发布平台”于2018年3月上线,主要为广大用户提供地理信息研究成果的发布、可视化分析及多功能查询服务,平台所形成的大数据,可以为未来科学研究、政府决策及社会服务提供重要的参考。平台迄今已发布1600余幅学术地图,有70余个国家的读者访问。

“智慧古籍平台”则是借鉴知识图谱理念,综合运用大数据的智能OCR技术、机器标点、计量统计、定位查询、聚类查询、空间分析、数据关联、网络分析、机器标引、众筹众包等技术,将中国古典文献和研究成果图谱化、智能化,从而打造集浏览、查询、研究、欣赏于一体,熔审美阅读、知识学习、场景体验于一炉的古籍智慧大数据平台。平台上线6个多月以来,已有近30个国家的读者访问。这是目前最为先进的一种智慧化信息平台模式,它不仅为整个中国古籍数字化打下了一定的坚实基础,而且对中国古籍数字化平台建设的模式和技术进行了积极探索,对传承文化和传播文明具有重大意义。

盛世豪部长从国家战略与地方建设的高度出发,充分肯定了古籍专业数据库的开发对弘扬浙江历史文化、推动浙江经济文化建设、打造国家文史大数据体系的作用,对浙江大学文学院(筹)文史大数据实验室项目表达了高度期待。盛部长提出,应把握大势、发挥优势,将浙江历史谱系的资源、杭州对数字化工作的重视、浙大多学科优势的特点整合到数字人文研究中来。

叶民副书记汇报了浙江大学近些年来关于学科交叉、大数据建设及文科实验室设立等重大举措,肯定了文学院在文史大数据建设方面的成绩。叶书记认为,浙江大学文学院(筹)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与文史大数据实验室的建设能够为浙江大学人文学科发展树立新范式、为浙江省地域文化建设开辟新途径,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时代价值提供新思路,意义非凡。

哈佛大学包弼德教授对徐永明教授在数字人文方面所作的贡献作出高度评价,并介绍了哈佛的暑期数字人文工作坊,表达在疫情后与浙江大学共同开设数字人文课程的意愿。

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廖可斌教授,明代文学学会执行会长左东岭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刘石教授作为领域专家,也分别进行了致辞,对浙江大学文学院(筹)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与文史大数据实验室项目寄予厚望。

浙江大学文学院(筹)院长冯国栋和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主任徐永明教授为数字人文研究中心揭牌,宣告中心正式成立;盛世豪部长、叶民副书记、冯国栋院长,与浙江省社科联巡视员邵清、浙大社科院副院长程丽、浙江省社科联秘书长刘东一起,启动了文史大数据实验室项目。其后,浙江省社科院副院长陈野、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郑金月、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梅新林教授、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肖瑞峰教授、浙江大学图书馆馆长楼含松、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吴飞教授共同启动浙大智慧古籍平台2.0版上线。

浙大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与文史大数据实验室项目也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会上,浙江大学发展联络办主任、教育基金会沈黎勇秘书长作为校方代表,为前阿里研究员贾梦雷先生、北京翰海博雅科技有限公司的曾永丰先生、龙泉剑村刀剑研究院院长胡小军先生颁发了捐赠证书。实验室项目还与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杭州中元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翰海博雅科技有限公司、浙江观心公益成长支持中心达成合作意向,完成了合作仪式。

开幕式结束后,浙江大学图书馆馆长楼含松主持专家座谈会。在座谈会上,来自各领域的专家争相发言,在学科建设、人才引进、资源共享、发挥效益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畅想与建议。

浙江大学文学院(筹)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与文史大数据实验室项目将深度结合文献整理、人文研究与文化普及,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高层次人才培养、高质量智库建设,使古老的中华典籍通过数字人文迸发出新的生命力。

en_GB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