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文国际高峰论坛暨上海师范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

数字人文是国际学术界的前沿领域,也是一个目前正在蓬勃发展的新兴交叉学科,旨在以数字、技术方法介入人文学术研究,促进其学术创新与知识生产转型。2020年11月23日,数字人文国际高峰论坛暨上海师范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在上海师范大学徐汇校区隆重举行。来自哈佛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台湾中研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博物馆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文博机构的数十名专家学者受邀出席了这一会议。

社科处处长董丽敏教授主持会议开幕式和中心揭牌仪式。开幕式上,副校长陈恒发言指出,学校在数字人文研究已有较强累积,潘悟云教授率领的计算语言学团队研究成果已在Nature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数字人文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后,将继续推进诸多文史专题数据库建设,组织实施搭建“上海师范大学数字人文平台”,研发数字人文研究工具,支持相关研究成果的发表与出版,推动国内外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构建科学、合理的数字人文人才培养体系。希望通过跨学科、跨专业、跨院系的不懈努力,和与国内外数字人文研究中心的密切协作,将中心建设成为一个集数字人文平台、专题数据库、研究工具、学术研究与交流、人才培养为一体的高水平研究机构。

在简短、热烈的开幕式和中心揭牌仪式之后,数字人文国际高峰论坛也拉开了帷幕。论坛第一场以“数字技术、方法与人文学术”为主题,由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学术地图发布平台负责人徐永明主持。第二场则以“数字人文项目、案例及发展模式”为主题,由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副主任王贺副教授主持。与会的国内外学者围绕着数字时代如何发挥人文学术优势,回应时代、社会重大关切,使人文社科研究能够结合数字技术、方法与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最新进展,实现科技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创新等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学者们还结合各自的研究领域和数字人文研究经验,就数字人文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历史与现状、发展方向及数字人文项目发展模式等议题进行了集中研讨。

哈佛大学原教务长、数字人文项目领导人、东亚系讲座教授包弼德的致辞,强调了其从建立“中国历代人物传记数据库”(CBDB)、“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等中美合作数字人文项目中所收获的丰富启示,指出在数字人文研究、项目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拥有共享数据的精神,能够提供一套通用的基础数据,应该有充足的时间和经费、注重学生培养、重视数据安全并将数据向公众开放。

伦敦大学学院原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主任、资深教授西蒙的主旨演讲《全球的数字人文中国的数字人文》则指出:数字人文中心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中心,数字人文的研究领域极为广泛,需要人文、艺术学者和工程科学、图书馆学、计算机学科和社会学科等多门学科的研究者进行密切协作。西蒙认为,数字人文是人文和技术的连接,两者之间是平等的伙伴关系,而非一方服从于另一方,二者的联合能够让我们解决一些过去无法解决的问题,使用更多的数据可以让我们从多个角度提出这些问题,提出更新颖、更高质量的问题,同时也能让我们拥有更多可以使用的资源,直接获取数据源或者将各类资源结合起来。而最近四五年也是数字人文中心在中国高速发展的四五年,相信上海师范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的建立,将为其在中国和全球的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邓小南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主任冯惠玲教授、复旦大学中国历史研究所所长张晓虹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陈子善教授等人也相继指出,数字人文作为多学科汇聚的学术增长点,为研究方式的深刻转变创造了条件,称得上是当今具有引导性且最有活力的重要领域,上海师大一直是国内文史研究的重镇,在人文学术研究上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优势,在计算语言学等数字人文方面的探索也已有长久的积累与收获,中心的建立,必将促使人文学科的优势得以光大,使之成为海内外富于活力的重要领域。

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主任查清华教授发言强调,作为上海市首家校级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中心全体同仁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但从去年11月举办“新文科建设高端论坛”,逐步凝聚新文科建设的共识在于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融通,以打破封闭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知识结构和技术手段,到由此提出从五个方面加强新文科建设,再到中心前期论证、调研和筹备,到今天中心得以正式成立、国际高峰论坛隆重举行,倍感欣喜。此次大会的顺利召开,不仅将有力地推进中国数字人文的发展,也对中心的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意见,今后中心也将在各位专家学者的关心、指导下,结合我校专业特色,从平台、资源建设,工具开发,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交流以及为社会提供数据服务等方面不断努力,为推进学校新文科建设、为全社会贡献智慧和力量。

本次会议以线上线下混合式会议形式进行,并通过多个网络平台向全球直播。全球近30万观众在线同步观看了会议,并参与了线上讨论、交流。会议也吸引了中新社、文汇报、解放日报、上海电台、上海教育电视台、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数十家中央、本市媒体到场,并在会后发表了一系列相关中英文报道,显著地提升了我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相关学科的知名度。

(供稿:数字人文研究中心  摄影:中国社会科学报陈炼)

http://xw.shnu.edu.cn/27/ef/c16365a731119/page.htm

zh_CN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