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数字人文构建国家记忆

作者:杨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为数字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深度交叉融合的产物,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融合了数字化技术、数据管理技术、数据分析技术、数据可视化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机器学习技术等。它关注资源本体的深层开发与利用,主要通过对资源本体采集、加工、处理和呈现等,构建某种概念框架和模型,呈现出新的知识体系,具有跨界协作、重视技术应用、资源整合开发与创新利用效率高等特点。国家记忆作为国民的共有记忆,需要通过开发一系列过去的和现在的有价值的信息,以唤起人们对国家文明、文化、历史、信仰和精神的认同与传承。数字人文作为一种资源整合、分析、开发和知识创新的理念、工具、方法,对构建国家记忆具有启示意义。

  加大跨界协同

  构建国家记忆作为一个极其庞大的复杂系统,所涉及的范围、对象、组织、环境、资源、投入、技术、综合保障等十分庞大。任何一个因素的波动都可能导致国家记忆项目的构建结果发生变化。而数字人文倡导跨界协同与领域融合理念,我们可以借助这些完善国家记忆的构建方式,即通过建立多方参与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来协调不同变量间的利益关系。

  国家记忆构建可以汇聚项目主导和协调部门、资源供给部门(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史志办等单位)、保障部门(资金、技术与智力等)、综合研发部门等机构的资源、力量和优势,明确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标准,实现不同行业、部门的纵向、横向协同与合作,从而实现国家记忆构建工作统一部署、统一实施,提升建设质量和效率。

  同时,我们可以构建社会广泛参与的建设模式,向社会征集国家记忆项目建设所需资源,弥补官方馆藏资源的不足。还应关注社会的多元需求,提升国家记忆项目建设的国民参与感和获得感,从而赢得更多的社会理解与支持,为构建国家记忆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建立数字仓储

  数字仓储主要是指在网络环境下为各类数字对象提供保存和管理服务的系统,其内容构成不仅涵盖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机构(主要有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文物馆、文化馆、纪念馆),还包括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档案馆、音像影视中心和信息中心等新型数字化资源,以及其他具有重要社会价值,但尚未纳入以上馆藏的数字信息资源。

  数字资源是构建国家记忆的基础,资源的多寡、可获取性和可用性等影响着国家记忆的构建效果。为此,亟须建立总量丰富、存取方便的数字仓储,以更好满足国家记忆的资源需求。

  数字仓储的建立方式主要有三种。

  1.在巩固传统文化机构资源体系的基础上,继续丰富数字档案馆、数字图书馆和数字博物馆等数字资源。加快非数字资源向数字资源的转化,同时制定相关标准,加强对新生数字信息资源的保存和标准化处理,以便后期基于不同功能的开发利用。

  2.加强社会其他数字资源的保存和管理。全面的国家记忆不仅包括文化机构的馆藏资源,还包括非官方的社会资源,譬如非官方机构的相关记忆信息、社交信息与媒体信息,以及社会生产、交流和来往活动中产生的信息等,要重视各类同构建国家记忆相关的数字信息的保存。

  3.建设主题数字仓储。主题数字仓储是基于国家记忆子类项目主题和知识管理的数据库,台湾地区“数位典藏计划”中的主题资源就是基于主题数字仓储实现的。以档案资源为例,截至2016年底,我国各级综合档案馆馆藏数字化档案资源达2243万GB,这些资源是国家记忆“原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记忆项目在短时间内要建设融合各类传统资源和数字资源的数字仓储难度过高,而主题数据仓储的建设难度相对较小。因此,可以根据国家记忆构建的资源和主题分类,设置试点,建设融集成性、专业性、互动性和智能化于一身的主题数字仓储,确保国家记忆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增强技术研发

  国家记忆项目的构建需要借助数字化技术和手段实现对资源的抓取、分析、整合、呈现与传播等,若缺乏技术支撑,构建国家记忆将难以为继。当前,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云存储、虚拟现实、自动识别、可视化等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极大提升了信息的挖掘、分析、整合、呈现、分享和传播能力,使国家记忆以多样、生动的形式呈现。

  1.重视对数字信息抓取和分析技术的研发。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数据的智能抓取和选择、清洗与分析、编码和序化、整合与重构、分享和传播提供了机会。我们需要加强这些新兴技术在数字仓储和信息开发过程中的应用。

  2.重视对国家记忆数据管理技术的研发。事物随时代变迁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而改变,如今的技术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了人类的预想,社会需求也愈加分散和多样。在未来国家记忆的构建中,我们应该把握这些需求,超前规划,加强对已经构建的国家记忆数据资源管理系统技术、长期保存技术的研发,为更深层次的国家记忆多元需求做好技术储备。

  3.重视国家记忆呈现技术的研发。无论基于什么主题的国家记忆项目,最终都是要呈现和展示给用户,从而获得社会和用户认可。国家记忆的呈现方式和展示效果也直接影响用户对该项目的评价和生命力。在当前技术高度发达的信息环境中,亟须进一步增强对可视化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息影技术的研发,增强人机交互,使国家记忆以更加立体和生动的方式呈现。

  打造服务平台

  服务平台是国家记忆项目建成后的对外服务窗口,更是检验国家记忆项目建设成果的有效途径。

  1.建设信息完整和反应灵敏的服务数据库。数据库是服务平台的内在支撑,在国家记忆服务平台建设中,需要加强主体数据库和相关配套或辅助数据库的建设,确保资源的全面性、主题的鲜明性和利用中响应的及时性,避免出现重要信息资源的遗漏、主题信息的混乱和检索使用不便等问题。

  2.优化服务界面设计。在网站和数据库的界面设计上,加强社会调研和用户测试,在栏目设计上要考虑信息的完整性、易获取性、可利用性、美观性等,确保设计合理,展示丰富等。

  3.开发移动客户端。当前,手机上网已成为国民的主要上网方式。国家记忆项目不仅需要建好网站和数据库,而且应紧跟时代发展趋势,加强手持终端应用开发,构建应用于不同场景的手机应用、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充分展示和宣传国家记忆,加强与社会的互动,让国家记忆不仅成为中国文化的展示平台,还可以是文明传承的载体和思想教育的载体。

  4.开展综合信息服务。国家记忆构建汇聚了许多机构、团体和个人的记忆、文化与知识,是文化、精神和文明的集中聚合。为此,我们亦可发挥国家记忆项目的价值,为社会提供广泛的记忆咨询服务、教育培训服务等。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zh_CNChinese